close

全面完善雙創服務體系。對經認定的載體及載體內在孵企業,比照省級孵化器和高新技術企業給予經費補助。對入駐創業載體的專業服務機構,給予空間使用費補助;將專業服務人才納入市級人才計劃,享受同等優惠政策。

加快軍民融合體制機制創新。建立省、市和國傢有關部委、軍工單位共同推進的軍民融合體制創新機制,建立軍工資質統一受理機制,聚焦軍工企業和科研院所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西安地區的軍工企業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合作。軍民融合產業到2021年營業收入超過3300億元,軍工經濟增加值對區域GDP貢獻率達到10%以上,民參軍企業數量達到500傢以上,國防專利轉民用數量年均增長20%,軍事領域對於民用高技術成果采用率達到60%。

推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居住落戶

《規劃》指出,將建設市域快速路網。按照“半小時出城、1小時出市”的標準,加快建成西安南三環—鄠邑、東三環—臨潼、北三環—閻良快速路。加快鳳城八路與太華路立交、秦漢大道與西銅路立交等工程和阿房路、團結路等12個分流道路項目建設,用3年時間集中打通55條斷頭路,完善西安火車站和紡織城火車站周邊路網。規劃建設昆明路、朱宏路、北辰大道等一批二環三環繞城快速連接工程。實施三環路快速提升改造項目,優化解決一百多個堵點。全面形成西咸新區“兩環六放射”的快速交通廊道、“五縱五橫”區內主幹道路網、軌道交通與快捷公交組成的公共交通網絡。







建設滻灞絲路健康產業園,推進秦嶺北麓健康休閑產業帶建設,在渭河兩岸規劃建設一批特色健康小鎮,打造西北地區健康服務中心。



賦活之最極致奢華|賦活之最極致奢華推薦

構建大西安立體綜合交通體系。佈局國傢級、區域級、都市級等三級綜合樞紐,鐵路、公路、航空、城市交通等四張交通網絡,綜合交通雲計算、綜合交通協同管理、綜合交通結算支付、公眾信息服務、物流信息服務等五個服務平臺,形成“345”立體綜合交通發展體系。

加快特色小鎮建設。在全市范圍內加快培育創建和科學佈局一批具有產業發展“特而強”、功能集成“聚而合”、建設形態“精而美”、運作機制“活而新”等鮮明特征的特色小鎮。

建立重點工程技術實驗室和博士後工作站100個,引進優秀創業團隊和創新團隊1000個,人才競爭力和人才貢獻率居於全國副省級城市前列。實施“城市合夥人”計劃,吸引更多海內外高端人才和年輕人。把西安打造成“一帶一路”人力資源培養與交流中心、海外人才離岸創業基地。建設人才評價與職稱評定的新體系。在境外設立引進海外人才預孵化基地,創新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按規定辦理2—5年有效期的外國人工作許可證和居留許可。





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五年累計城鎮新增就業60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同時,促進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積極推進收入分配結構調整,促進城鄉、行業及社會成員間收入分配關系更加合理。

深入推進“最多青春精華露15ml|青春精華露15ml推薦跑一次”改革

以“自貿試驗區”建設為抓手,進一步擴大金融服務、航運服務、商貿服務、專業服務、文化服務和社會服務等服務領域的開放。進一步明確實施特許經營的行業領域,推進公共資源市場化配置,清理和消除各類隱性壁壘。





深入挖掘周、秦、漢、唐優秀傳統文化價值,開展“古鎮、古村落”地名文化遺產認定、建檔,恢復好、保護好、展示好西安的古遺址、老街區、老宅院、名建築,讓市民“記得住鄉愁”。

推行綠色發展評價體系,進一步優化目標考評體系,提高生態文明指標的考核權重。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離任審計制度和責任終身追究制,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紅線制度。





強化政策引導。用好用足西安兩個“國字號”試驗示范的相關政策,不斷完善市級政府投資、產業發展、社會事業、區域發展和改革創新等領域的政策措施。





到2021年全市汽車產業產值達2000億元







拓展網絡經濟空間。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充分發揮西安互聯網骨幹網的區位優勢和網絡支撐優勢,加快推進九大“互聯網+”行動計劃,有序推進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發展,不斷提升各行各業創新能力,催生經濟發展新業態。到2021年,基本建立具有西安特色的“互聯網+”發展新模式。

全市范圍內實現居民就診“一卡通”

到2021年進出口總值超600億美元

申建“一帶一路”改革示范城市

打造“三廊一角一通道”產業發展格局。建設以高新區為引領,“高新區+航天基地+灃東新城+灃西新城+大學城+科研院所”等區域為依托的科創大走廊,打造“創新增長極”;以經開區為引領,“經開區+高陵組團+臨潼組團+航空基地+富閻板塊”等區域為依托的工業大走廊,打造“工業增長極”;以曲江新區為引領,“曲江新區+樓觀道文化展示區+白鹿原+臨潼景區”等區域為依托的文化產業大走廊,打造“文化產業增長極”。建設以高新科技金融區為核心—絲路經濟帶能源金融貿易區—曲江滻灞文化金融、新金融試驗區為支撐的金融“金三角”,打造“金融增長極”。建設以“國際港務區+空港新城+滻灞生態區”等區域為依托的對外開放通道,打造“開放增長極”。

開展科研人員持股試點



到2021年,西安城市競爭力在全國同類城市中排位顯著提升,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對外交往中心、絲路科創中心、絲路文化高地、內陸開放高地、國傢綜合交通樞紐功能日益增強,“大西安”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城市集聚力、輻射力、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國傢中心城市建設初具規模,國際化大都市初步建成。

健全人力資源市場,建立以“雙隨機、一公開”為原則的隨機抽查監管制度;建立完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年度報告制度;建立健全誠信表彰和失信懲戒機制。







著力發展5大重點服務業



深入推進“美麗西安·綠色傢園”行動,持續推進“煙頭革命”“廁所革命”,落實“路長制”“所長制”。並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到2021年,農村生活垃圾收集率、無害化處理率、分類覆蓋率分別達到98%、85%和80%,農村污水處理率達到60%。















打造“創業西安”城市品牌,大力開展創業西安行、創業大賽、創業論壇、創業培訓等活動。做強雙創孵化示范平臺,穩步推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模式,構建“5552”成長格局,不斷完善“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園區”的全過程孵化服務鏈條。力爭到2021年,建成500個以上各類眾創載體,載體總面積達到2000萬平方米以上。

健全規劃實施管理體系















規劃佈局城鄉一體的綠地系統,有序推進公園綠地、附屬綠地、防護綠地和生產綠地等建設。每年增綠不少於500萬平方米,實現推窗見綠、出門見花、移步入園。建設杜陵萬畝森林工程、氵皂河生態公園、滈河生態濕地公園,提升城市生態環境品位,鞏固國傢森林城市創建成果,森林覆蓋率超過48%。



在城區建立醫療聯合體加全科醫師模式,在遠郊區縣建立縣鎮村衛生服務管理一體化模式。綜合運用醫療、醫保、藥品、價格、信息等手段,形成不同層級醫療機構間緊密穩定的分工協作機制,建立“首診在基層、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分級診療制度,到2021年縣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以上。

推動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積極推廣“陜鼓服務”模式,鼓勵優勢制造業企業“裂變”專業優勢,支持大中型骨幹企業、科技型優勢中小企業憑借自身技術、人才優勢,開展工業設計服務、科技管理咨詢等業務模式,推動價值鏈向“微笑曲線”兩端拓展。到2021年,全市制造業龍頭企業服務業務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提高到30%以上。

我市將大力優化超大城市發展空間格局,實施“北跨、南控、西進、東拓、中優”戰略,形成大西安“三軸兩帶多中心多組團”的城市發展格局,為建設國傢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打下堅實城市本底。

健全規劃考核機制。制定《規劃》分解落實方案和年度實施計劃,建立健全重要目標任務實施跟蹤反饋機制,加強規劃實施的動態管理。根據區縣功能定位,科學制定考核指標,強化對民生改善、環境保護、基本公共服務、經濟結構優化等目標任務的綜合評價考核。

推進全民普法守法。把公共法律服務作為民生工作重要內容納入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健全市民守法信用制度。

深化對內區域合作,實施區域聯動發展戰略,加強與長江經濟帶、京津冀、中原、成渝等城市群戰略互動,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同時,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拓展“海外西安”發展空間,在全球范圍佈局產業鏈和供應鏈。









將西安建設成為“一帶一路”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區域性國際會展中心,大力發展學術會議和企業年會。積極開展西安—西咸新區雲計算服務創新試點示范,打造面向日韓、歐美的信息技術服務外包,推動“西安服務”走向世界。到2021年,信息技術服務外包產業營業收入達到2200億元;大西安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6300億元;全市健康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達到4%左右。



打造西安文化產業品牌,5年內全市至少建成掛牌10個國傢級或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打造具有國際化大都市水準的文化演藝中心、動漫和網絡遊戲研發制作中心、文化會展中心和古玩藝術品鑒賞交易中心。

深化土地供給側改革,堅持“精明增長”“緊湊城市”理念,實施城市有機更新,加快土地管理向科學規劃、統一管理、集中儲備、有序供應、集約利用、規劃融合轉變。

發展目標





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不低於99%。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城鄉居民大病醫療保險制度,有序銜接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三項制度,積極推進基本醫保與商業健康保險協調發展,落實異地就醫醫保結算政策,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保持在95%以上,城鄉婦女生育醫療保健實現全覆蓋。

加快推廣西安·世界古都、長安·絲路起點、秦嶺·世界名山三大品牌,打造皇城區文化商貿、曲江文化旅遊、滻灞國際會議與生態度假、臨潼秦唐文化與度假、秦嶺樓觀道文化等十三大旅遊集聚區。



加快以信息和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智慧旅遊城市建設,優化以西安旅遊網為中心的在線旅遊信息服務體系,引導和推動旅遊企業開展智慧旅遊建設。建立市、區(縣)、企業三級旅遊咨詢服務體系。

加快建設“博物館之城”,推動智慧型博物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建設,支持關中民俗博物院等民營博物館加快發展,年內新增博物館3至5座。





打造“創業西安”城市品牌



打造區域鐵路運輸中心。在鄭西、西寶、西成、大西4條高鐵線路基礎上,加快銀西、包西、西武、西合、西渝、西海高鐵和關中環線城際鐵路建設,打造輻射關中城市群、陜甘寧革命老區、呼包銀榆經濟區,連接成渝、北部灣、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的“米”字形高鐵大通道。到2021年,高鐵線路達到8條,形成1小時到達關中城市群、3小時到達周邊城市群、4至6小時到達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出行格局。



積極引導企業適應互聯網時代發展要求,加快商業模式由B2C(企業到用戶)向C2B(用戶向企業)創新,支持個人利用網絡平臺,開展O2O(在線離線/線上到線下)交易,激活社會資源,發展分享型經濟。



以提升市屬高校水平為目標,加大對西安文理學院的支持力度,增強學院的硬實力和軟實力,使其學科門類不斷完善,設施設備逐步完備,力爭成為頗具實力的“西安大學”。深化管理體制改革,以鞏固和深化大學區管理制改革為重點,加快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覆蓋,並鼓勵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

開發農產品期貨交易新品種,發展農產品期貨交易。推進全市鎮村網絡全覆蓋,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推廣“互聯網+現代農業”,提高全市農業現代化水平。進一步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促進“農遊合一”,促進農產品地理標識和綠色品牌發展,做大做強周至獼猴桃、臨潼石榴、鄠邑葡萄、灞橋櫻桃、藍田核桃、閻良甜瓜等區域品牌,提升品牌影響力。到2021年,市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超過200個,總面積超過60萬畝,總產值超過70億元。

















建立全市統一的綜合信用信息平臺











發展農產品期貨交易

建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體系,在全市范圍內形成規則統一、公開透明、服務高效、監督規范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體系,實現各類公共資源交易全過程電子化,逐步推進公共資源交易從依托有形場所向以電子化平臺為主轉變。



以建設最具東方神韻的國際一流旅遊目的地為目標,突出西安古都歷史文化魅力和自然山水特色,實施“大旅遊”戰略,完善城市旅遊公共服務功能,推動旅遊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變線性旅遊為板塊旅遊,構建全域旅遊大格局,加快由“旅遊大市”向“旅遊強市”轉變。到2021年,接待遊客突破2.2億人次,旅遊總收入突破3700億元,旅遊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以上。









傳承保護優秀傳統文化。實施楊官寨、漢長安城、秦櫟陽城等重點遺址考古調查保護項目,啟動三學街、七賢莊、小雁塔等歷史文化街(片)區建設,加快護城河、順城巷改造等城墻保護工程,做好唐代天壇、明秦王墓等特色遺址保護工作,推進古建築、古村名鎮和名人故居保護,篩選公佈一批優秀近現代建築保護單位。





構建航空開放門戶,打造中國“孟菲斯”,構建“覆蓋國內、通達全球”的空中開放大通道。到2021年,國際客運航線突破75條,全貨運航線突破20條,國際通航點突破100個,旅客吞吐量達到6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達到50萬噸。促進空港、陸港“雙港”聯動,構建內陸開發開放國際門戶。開通運營地鐵一號線二期、四號線、五號線一期、五號線二期、六號線一期、六號線二期及九號線(臨潼線)7個項目,到2021年,地鐵運營裡程達到243公裡以上,基本實現網絡化運營。



其中,三軸指南北方向貫穿大西安的古都文化傳承軸、科技創新軸、國際開放軸。兩帶:東西橫向上的秦嶺生態帶、渭河生態帶。多中心:以西安中心城區為主體,以文化旅遊、現代服務功能為主,重點發展文化旅遊、商貿、總部經濟等現代服務業,建設未來西安城市形象的核心區;以灃東新城科技統籌板塊和灃西新城中心商貿服務區、國際文化中心為核心,打造以現代商貿、高新技術為主的新中心;以滻灞生態區歐亞經濟論壇、絲路國際會展中心、國際港務區國際陸港、西安體育中心為中心,打造生態型現代服務東部新中心。多組團:東部新城、高新科學城等10大新城,紡織城創意片區、軍民融合創新谷片區等10大片區,以及50個左右特色小鎮、50個左右各類綜合體。



建設渭北新城。將渭北新城建設成配套齊全、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產城融合、宜居宜業,與中心城區和富閻板塊(含富平、閻良、三原及高陵、臨潼部分區域)互聯互通、功能互補的現代新城。

大西安將積極申請國傢海綿城市試點,結合城市道路建設和區域綜合改造、人防工程、地鐵建設、城市線網落地等工程,建設約220公裡地下綜合管廊。加快中心城區污水收集管網建設、雨污分流管道改造、環衛公共設施建設和更新改造,擴建、新建污水處理廠20座,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28.6萬噸/日。新建污泥無害化處置廠6座,日處理能力1500噸。新建再生水利用管道88.6公裡,日增再生水利用量10萬噸。提升垃圾處理能力,到2021年,五座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廠、四座餐廚垃圾處理廠和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場建成並投入運行,城市生活垃圾集中收運覆蓋及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規劃》提出,要完善創新政策環境、提升產業創新能力。以三星閃存芯片項目為引領,提升集成電路設計、半導體封裝、電子級矽材料等優勢領域的技術創新能力,發展壯大電子信息產業。實施“2025”先進制造攀登計劃,突破一批智能制造關鍵核心技術。

加大項目支撐。在基礎設施、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文化旅遊、生態環保、社會民生等領域實施八大工程,整體推進430個總投資21194億元的重大項目建設,繼續完善重點項目“綠色通道”,對涉及產業發展、民生福祉等重大項目,優先予以土地保障。

統籌義務教育資源實施13年免費教育

加強秦嶺北麓生態保護,將166公裡的環山路打造成生態旅遊線路,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加快渭河流域生態修復,對城市水系進行保護、利用、整治、開發及提升,打造西安城市“庫、河、湖、池、渠”連通的水系網絡體系、防洪安全體系、水生態修復體系、水資源保障體系、水景觀文化體系,生態修復“八水繞長安”。

到2021年,“最多跑一次”事項不得低於政務服務事項總數的85%。整合各類非應急服務熱線,優化“12345”服務熱線功能,打造“7×24”小時全天候綜合服務平臺。



同時,加快軍民融合成果的市場轉化與軍民融合資源開放共享。圍繞西安軍工領域優勢資源展開創新試點,重點發展航空、航天等優勢軍民融合產業。出臺軍工資源共享管理暫行辦法,建設軍民融合信息資源共享平臺,選擇一批國傢(國防)重點實驗室、重大試驗設施和科研基礎設施,利用西安科技資源大市場進行開放共享試點,按照對外服務量給予資金補貼。開展基礎設施建設軍民兩用試點,爭取放開民用通航空域,申建西安藍田通用航空機場,開放臨潼窯村、鄠邑等軍用機場,實行軍民共用。

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軍民融合產業集群

優化提升文化產業、旅遊業、金融業、科技服務業4大支柱服務業。其中,發揮曲江國傢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引領作用,提升西安文化產業國際影響力,打造中華文化展示中心,到2021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全市文化企業數量突破2萬傢,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數量突破500傢,比2016年翻一番。

形成“三軸兩帶多中心多組團”發展格局

以“12345”為目標,積極推廣藍田董嶺村等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經驗,創新扶貧方式,確保移民易地搬遷入住率達到全省一流,精準識別率、精準退出率達到100%,精準幫扶率達到全國一流,群眾滿意度進入全國第一方陣。



優化產業發展佈局



加快推進軍轉民、民融軍、軍民兩用技術產業化,按照“點面結合、一區多園”的推進方式,開展軍民深度融合示范,促進更多企業和重大項目聚集,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軍民融合產業集群。



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促進政務信息互聯共享,打破“信息孤島”,打通“便民之路”,讓“信息跑路”,大力推進以電子營業執照為支撐的網上申請、網上受理、網上審核、網上公示等全程電子化登記管理方式,實現全流程網上商事登記管理模式。



加快實施“民營經濟倍增計劃”

多效保濕美白霜|多效保濕美白霜推薦

積極推進國企改革“五項試點”,加快“三供一業”分離移交,促進市級部門與所屬國有企業脫鉤。並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制定促進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制資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改革措施,加快企業股權多元化改革,積極引入各類社會資本。



加快實施“民營經濟倍增計劃”,到2021年,“四上”民營企業數量實現翻番,民間投資突破5000億元,民營經濟占GDP比重達到60%以上。出臺民營企業投資項目負面清單,擴大PPP項目數量。嚴厲懲處不正當競爭行為,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合法權益,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149個老舊社區安裝全民健身設施



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在全市149個老舊社區安裝全民健身設施,建設“西安渭河生態景觀區全民健身園區”。到2021年,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達到400萬,公共體育服務覆蓋全民。



並加快發展養老事業,全市養老服務設施覆蓋100%城市社區和80%以上農村社區,養老床位總數達到6萬張,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40張,其中護理型床位占養老床位總數的比例不低於40%,社會辦養老機構床位比例達到80%以上。

開展科研院所創新激勵試點,研究創新成果轉化利益分配制度和科技成果、知識產權歸屬與利益分配制度。對符合條件的轉制科研院所,試行開展員工持股,提高科技成果完成人或團隊轉化成果的積極性。抓好國傢技術轉移西北中心、國傢知識產權軍民融合試點運營平臺、西安股權托管交易中心、中國—以色列創新示范園、歐亞創意設計園等承載平臺建設,建設“絲路創新驛站”聯盟,聚集和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推動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

在全市范圍內形成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體系



擴大工業投資,建立100億元工業發展基金,通過參股方式支持各類股權投資企業,共同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以貸款貼息、以獎代補、股權投入等方式,引導基金向工業領域企業及技術創新項目進行投資,確保工業投資年增長率超過10%。建立健全消費維權體制機制,大力開展“放心消費城市”創建活動。

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萬億元以上,增速位居副省級城市第一方陣,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0.3萬元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1000億元以上。





深化統籌科技資源改革,拓展西安科技大市場服務功能,推進技術開發、技術轉讓、集成化服務等技術交易。到2021年,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超過1000億元,本地轉化率超過50%。



此外,著眼於補齊金融業短板,全力加快金融“金三角”建設,全面提升金融創新力、集聚力、輻射力,打造絲綢之路金融中心,到2021年,金融業增加值達到1300億元以上,占GDP比重達到13%以上,成為我市重要支柱產業。到2021年,全市上市企業突破100傢,新三板掛牌企業達到300傢,國有資產證券化率達到40%。



建立對外投資合作“一站式”服務平臺



大西安將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簡化投資審核程序。按照“非禁即入”原則,制定企業投資負面清單產業目錄並向社會公開,對關系國傢安全、涉及全國重大生產力佈局、戰略性資源開發和重大公共利益以外的企業投資項目,均實行備案管理,一律不再核準。

優化提升4大支柱服務業

建設國際水準中心城區。加快推進幸福路、紡織城、大興新區、土門、徐傢灣、雁南、東關等城市片區改造,打造集商貿、文化、旅遊、居住為一體的城市片區改造新亮點,塑造現代時尚與歷史人文相融合的古都新風貌。



將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企業“走出去”的窗口和綜合服務平臺。確立企業對外投資主體地位,支持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直接投資。建立對外投資合作“一站式”服務平臺。加強境外投資事中事後監管和服務,完善境外資產和人員安全風險防范和應急保障體系。







大西安將深化全方位開放合作,構築對外開放大通道,加快對外開放步伐。申建“一帶一路”改革示范城市,精準對接國傢對外開放的戰略佈局,著力完善東西互濟、內外互融的全方位開放合作體系,形成橫貫東西、連接南北的對外開放經濟走廊。



建設國傢高端人才培養中心



建設陜西自貿試驗區核心區



加強“西安港”建設。繼續實施“港口內移、就地辦單、海鐵聯運、無縫對接”的內陸港發展戰略,將“西安港”納入國傢一類口岸規劃建設體系,完善保稅加工、產品研發、交易展示、國際中轉、國際分撥、國際轉口貿易等服務功能,建設融鐵路、海關、檢驗檢疫、物流等信息為一體的“西安港”口岸信息服務中心,打造內陸國際中轉樞紐港。提升“長安號”國際運輸能力,打造面向中亞、東南亞、歐洲的鐵路貨運集散中心。



建設陜西自貿試驗區核心區。按區域佈局劃分,西安高新區、經開區等自貿試驗區中心片區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著力發展高端制造、航空物流、貿易金融等產業,推進服務貿易體系建設,打造面向“一帶一路”的高端產業高地和人文交流高地;西安國際港務區片區重點發展國際貿易、現代物流、金融服務、旅遊會展、電子商務等產業,建設“一帶一路”國際中轉內陸樞紐港、開放型金融產業創新高地及歐亞貿易和人文交流合作新平臺。



爭取國際友好城市及友好交流城市達百個左右



營造國際化的城市氛圍。深化同現有國際友好城市及友好交流城市的交流合作,爭取國際友好城市及友好交流城市達到100個左右。吸引和集聚各類國際組織地區總部和分支機構,爭取更多國際商會、協會和國際經貿促進機構落戶西安。



基本建成大西安中心城區15分鐘文化圈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健全市、區(縣)、街(鎮)、社區(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基本建成大西安中心城區15分鐘文化圈、鄉鎮30分鐘文化圈。力爭到2021年,全市圖書(文化)館達到文化部等級評估三級以上標準。100%社區建立婦女之傢工作陣地,95%以上城鄉社區建立兒童友好傢園,新建居民小區設立兒童活動場所。



年內新增博物館3至5座







積極推動遠郊縣域發展。到2021年,7個遠郊區縣經濟總量實現翻番,達到3000億元。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以農業轉移人口和隨遷傢屬、城中村和棚戶區人口為重點,全面放開副中心城市、城市組團和建制鎮落戶限制,推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居住落戶。



五年累計城鎮新增就業60萬人



未來 大西安咋發展



建設特色突出的小城鎮



實施“文化+”戰略,實施《大西安歷史文化旅遊發展規劃綱要》,發揮曲江新區示范引領作用,推動跨區域資源整合,建設“曲江新區+樓觀道文化展示區+白鹿原+臨潼景區”等區域為依托的文化產業大走廊。

實施全方位對外開放,推進西安與全球各領域的深度融合。到2021年,進出口總值超過600億美元,年實際利用外資達到60億美元以上,實際利用內資達到4000億元以上,在西安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達到200傢以上。

大力推進教育公平,實施13年免費教育。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推廣“名校+”模式,通過“名校+農校”“名校+薄校”“名校+新校”等多種形式,加快組建城鄉教育聯合體。到2021年,城鄉學校互建聯合體達到140個。學前教育毛入學率穩定在98.5%左右,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穩定在98.3%以上,三類殘疾兒童和少年入學率達到90%以上。全市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5年。





建設約220公裡地下綜合管廊





大西安將不斷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市、縣(區)兩級區域衛生信息平臺,搭建全市居民健康檔案和患者電子病歷數據管理中心,建設互聯共享的醫療衛生服務信息網絡,實現居民全市范圍內就診“一卡通”。開展傢庭醫生簽約服務,探索全科醫生收入與簽約履約掛鉤機制,確保每萬名居民至少有2名全科醫生(含中醫),實現患者首診在基層。到2021年,新增三級綜合醫院21所,新增二級綜合醫院27所,市級醫院床位規模平均達到1000張以上,區縣醫院床位規模平均達到500張以上。

構建區域協同創新體系,以“事改企”和優化利益分配為重點,積極做好各類科研院所創新改革試點,深化產學研合作,推進知識產權綜合管理改革。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健全成果轉化利益分配機制。鼓勵院企分離,探索實施混合所有制,開展科研人員持股試點,加大股權和期權激勵。





恢復保護展示好古遺址老街區

建設現代化副中心城市。建設功能完善城市組團。充分發揮周至、藍田、高陵、常寧、洪慶等5個城市組團的特色優勢,形成“包圍城市、優勢互補、特色鮮明、組團共進”的產業體系。建設特色突出的小城鎮。規劃建設60個特色小城鎮,打造一批工業強鎮、商貿重鎮、旅遊名鎮。

擴大文化國際影響力。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服務城市、富裕農民、優化生態”為目標,圍繞建設具有鮮明特色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總體戰略,緊緊依托城市在資金、科技、消費、信息等方面的優勢,優化整合農業資源,提升“一區、三帶、七板塊”都市農業發展水平,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大力開展中藥生產工藝創新,篩選一批重點中藥名優品種,進行劑型改造和二次開發,研制一批療效明顯、質量可控、劑型穩定、服用方便的現代中藥。到2021年,全市生物醫藥產業產值達到1200億元。

城鎮基本醫保參保率95%以上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入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編制政務服務事項目錄清單和辦事指南,用百姓獲得感丈量“放管服”成效。

2017年,西安市正式代管西咸新區,為實現西安市與西咸新區一張藍圖、一體建設,助推大西安加快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國傢中心城市邁進,近日,我市制定《大西安(西安市—西咸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2017—2021)》。規劃范圍是西安市行政轄區+西咸新區,規劃面積10745平方公裡。

築牢社會救助底線,提高流浪乞討人員救助水平。加強社會救助規范化和信息化建設,申請社會救助傢庭經濟狀況信息核對率達100%。鼓勵社會力量通過捐贈、設立幫扶項目、創辦服務機構、提供志願服務等方式參與社會救助。



全面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建各類保障性安居工程15.4萬套(戶)。加快推進棚戶區改造,提高建設質量,著力解決城鎮困難傢庭住房問題,完成73個棚戶區改造,城鎮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蓋率達到23%以上。



將166公裡的環山路打造成生態旅遊線路











大西安將爭創“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實施“互聯網+、機器人+、標準化+、數字化+”四個行動計劃,加快推進通航產業園等15個總投資1123億元的先進制造業重大項目,打造10個以上100億元龍頭企業,建設全國先進制造業中心。



規劃建設5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廠



紮實推進鐵腕治霾工作,重點治理PM2.5和PM10,綜合施策治理霧霾。加大對重點工業區域大氣固定污染源的控制,全面開展“十小”企業取締工作,專項整治“十大”重點行業。推進機動車污染排放綜合管控體系建設,建立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智能化管控平臺,強化機動車尾氣治理,大力淘汰黃標車、老舊車。



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理和信息化監管體系,加快實現生活垃圾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工程建設運營,建成江村溝生活垃圾處理廠四期工程,在高陵、灃東新城等區域規劃建設5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廠。

建設西咸新區新中心。到2021年,西咸新區城市人口116萬人,城市建設用地達到272平方公裡。

搭建智能交通管理平臺,建立綜合交通信息智能雲計算中心,形成綜合交通地理信息“一張圖”,構建交通行業通信“一張網”,推行行業信息系統安全認證“一把鎖”,實現基礎數據共用、關聯數據交換共享。建設“公交都市”示范城市。以方便廣大市民出行為方向,推進出租車行業市場化改革,加快換乘樞紐及步行道、自行車道、公共停車場等配套設施建設,中心城區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達到100%。



把公共法律服務納入政府購買服務項目



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堅持立改廢釋並舉,及時修改、廢止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地方性法規規章。依法履行政府職能。健全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強化重大行政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建立健全各級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推進政務服務規范化和“智慧政務”建設,探索實行行政許可權相對集中。





構建“覆蓋國內、通達全球”的空中開放大通光采精華露|光采精華露推薦

建立20個標準化基層司法所



構建多元共建的社會治理格局。完善政府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推進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創新培育社會組織,推動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推進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並壯大志願者隊伍,到2021年註冊志願者人數占居民人口比例高於13%。



進一步理清街道(鄉鎮)與社區(村)的權責邊界,宣傳落實村委會組織法,健全村(居)民自治制度。開展形式多樣的基層民主協商,推廣“群眾說事、法官說法”便民聯動等做法。建立20個標準化基層司法所。深化信訪工作制度改革,堅持法定途徑優先處理,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





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航空航天、節能與新能源汽車6個千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2021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0%以上。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數量分別達到3000傢和20000傢。到2021年,高新技術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達50億元以上的企業數量較2016年翻一番,培育具有高成長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200傢以上,成為創業板、中小企業板、新三板等上市掛牌企業的主要群體。

加強誠信西安建設。深入推進質量強市示范城市建設,打造質量西安。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全市統一的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和綜合信用信息平臺,依法保護企業和個人信息安全,打造誠信西安。

egf生長因子精華液|egf生長因子精華液推薦

加強應急能力建設。科學設置城市避難疏散場所,構建統一高效應急救援體系,提高應急處理能力。創建20個綜合減災防災社區。

打造全國自主品牌重卡汽車基地和新能源汽車研發生產基地。到2021年,全市汽車產業產值達到2000億元,其中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占比超過60%。

整體推進430個重大項目建設

建設三級綜合樞紐。以“面向全國、輻射國際”為目標佈局國傢級樞紐,構建絲路大通道,提升立體交通國際開放度。國傢級客運樞紐包括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西安站、西安北站;國傢級綜合貨運樞紐包括國際港務區、西安咸陽國際機場。

根據《規劃》,大西安將著力發展現代物流、會展業、信息服務、電子商務、健康服務業5大重點服務業。加快提升國際陸港、航空港、海關特殊監管區、口岸等四大功能區建設,支持和加快出口加工區A區升級為西安經開綜合保稅區,加快以西安國際港務區為核心的“兩港三園三體系十中心”物流項目建設。

大西安將建設國傢高端人才培養中心。加快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吸引更多國內外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實施引進高層次人才“5531”計劃,用5年時間引進和培養國內外頂尖人才50名左右,國傢級領軍人才300名左右,地方級領軍人才1000名左右。





強化要素保障。加強資金、土地等要素的保障,加快構建“貸、投、債、股、信、險、財、租”一體化的金融服務體系,充分發揮金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優先安排涉及民生、公共服務均等化等領域的財政支出。

爭創“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





完善監測評估制度。建立規劃“編制—實施—評估—調整—實施”的滾動循環機制,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完善規劃指標統計制度,健全規劃中期評估制度。



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



本版稿件由記者康喬娜采寫
arrow
arrow

    pdd715r3f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